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

好奇號今探火星 美孤注一擲 NASA財困 成敗決定火星計劃存亡







若一切順利,本港時間今午1時31分,美國火星探測器「好奇」號將在火星着陸。「好奇」號被喻為是美國送往太空的最精密流動科研實驗室,項目耗費達25億美元,在目前華府厲行削減開支下,今次「好奇」號能否成功登陸,對重燃美國公眾和國會對火星的興趣,將非常關鍵,倘若失敗,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火星探索撥款勢將大幅縮水。今次「好奇」號登陸,可說是關乎美國未來火星探索計劃存亡的孤注一擲。
太空總署最新預測顯示,「好奇」號(Curiosity)降落時的火星現場天氣條件「理想」。在控制中心噴射推進實驗室,總署科學家們更已準備好兩瓶「幸運花生」,盼望一如1960年代以來的往例﹕有花生「坐鎮」,火星任務便順順利利。
難度如「穿針」 幸運花生保佑
因為「好奇」號遠較從前的火星探測器龐大而結構複雜,故太空總署今次採取了較為冒險、未在地球上做過測試的嶄新降落方式,例如採用制動減速火箭、空中起重機等工具輔助,令難度大增(見圖)。「好奇」號在引力下,一進入火星大氣,會以約時速2.1萬公里的速度下墜,整個降落過程維時僅約7分鐘,然而要讓一噸重的巨物準確、安好地落到特定位置,總署專家直言難度儼如「穿針眼」。他們希望,它能落在火星南半球的「蓋爾隕坑」(Gale Crater),探索火星能否或曾否有條件孕育微生物,諸如是否找到有機碳。配備核電池的「好奇」號,擁有一系列精密的化學和地質學儀器,能即場分析土壤、岩石和大氣樣本後,把結果傳回地球。整個任務為期一個火星年(相當於地球近兩年)。
可是成功非必然。世界各地太空機構歷來14次嘗試登陸火星,僅得6次成功(約佔四成);太空總署表現算佳,但也未能全中,7次中有1次失敗。登陸前夕,太空總署官員便試圖調低外界期望,「即使我們不成功,也能從中汲取經驗,恢復過來,再接再勵」。
尋有機碳 助找生物
然而不少專家直指,在當前美國致力削赤、大減太空總署撥款下,今次登陸倘有閃失,隨時影響美國今後的火星探索計劃。華府本已打算在2012年起的4年間,大減火星探索計劃撥款近七成(見另稿)。
失敗勢爆人才流失 計劃泡湯
美國太空科學專家Ken Edgett直言,倘若「好奇」號降落失敗墜毁,一些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,勢將感到探索火星至少在可見將來都再沒前途,另外轉投其他工作,出現人才流失,原訂2018至2020年再派探測器到火星的大計勢將打消。火星學會主席祖布林(Robert Zubrin)說﹕「(今次好奇號成功與否)對未來的火星探索,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事。探測火星項目正處於極之脆弱的時刻。這是成敗、生死關鍵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andom posts